2020年2月19日,《江西日报》理论版刊登我院科技战略研究所叶楠博士文章:依托大数据加快社会治理智能化。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今年春节前后,一场由新冠病毒引发的公共卫生疫情,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传统方式应对显得手忙脚乱时,大数据技术在疫情态势研判、传播路径分析、精准防控等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疫点地图让人们能够实时了解周边社区确诊病例情况,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防控疫情提供“智慧”支撑,已成为各地抗击疫情的生动实践。
目前,大数据在市政管理、公共安全、交通管理、市场监管、精准扶贫等社会治理的多个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向更多的领域延伸,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大数据有利于提升政府对民情民意感知、研判和响应能力。政府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整合、统计关联和预测分析,可以洞察此前难以精准把握的民情民意动态,发现和评估社会治理风险,并基于知识库智能化探究回应措施。通过挖掘技术和可视化技术,对社会治理问题、治理程度等实现即时分析和关联性分析,弥补了传统经验分析的不足,更便于查找社会问题的源头,为源头治理提供客观依据,同时可以清晰反映部门利益冲突等问题,为监督和协调部门利益提供畅通的渠道。
大数据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性、精准性和有效性。对公共服务大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分析,可以提高社会治理的精确度和靶向性,从而不断促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实现,全面提升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水平,改变传统人海战术、运动式执法、被动式执法的社会治理方式。利用大数据强大的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可对社会运行规律、社会偏好(诉求)变化趋势及规律、政府回应机制及效果差异等进行实时性、数量化、可视化观测,不断积累社会运行的数据特征以应对各类社会风险、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大数据有利于推动社会治理从静态化管理走向流动性治理。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提升、信息分享渠道的扩展和信息来源的多样化,社会治理变得高度复杂和高度不确定。大数据社会治理可以基于即时捕获的丰富数据作出决策,从而实现动态治理。利用大数据的各种工具、搜集与分析各类信息数据,获取具有实时性、真实性的数据资料,可准确把握社会形势,使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更加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大数据有利于促进协同治理、跨界合作和共治共享。在政府内部,依托大数据及网络手段发挥跨部门、扁平化的管理优势,建立政府部门垂直与水平双向管理体系,一旦公共需求或公共舆情出现,政府内部可以保持密切沟通,建立信息共享与联动应对机制,协同配合,从而降低社会治理成本,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在政府之外,市场、社会等多元化主体参与数据应用和公共服务提供,有利于缓解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短缺问题。通过大数据平台,政府可以就公共事务与社会公众进行交流和互动,有利于获得更广泛的支持,改善政府治理的外部环境。通过畅通自查自纠、责令查处、群众举报等渠道,有助于提高不同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维护民众合法权益。
依托大数据加快社会治理智能化,构建社会治理智能化体系,目前仍需要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
全面树立大数据意识,养成大数据思维,构建让数据发声、用数据说话的数据治理文化。一方面,加强系统化的大数据专业培训,将大数据的最新理论前沿知识、国内外大数据治理社会实践纳入公务员培训教材,促其树立大数据思维。另一方面,面对社会公众,需要加大宣传大数据在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和监督政府管理方面的作用,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大数据社会治理的积极性。
持续加强大数据社会治理人才培养,提高政府大数据治理能力。建设一支既精通公共管理知识又熟悉大数据分析业务的人才队伍,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积极借鉴高科技企业的大数据技术应用经验,探索“政校合作”或“政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大数据应用的人才、技术国际交流合作。在大数据开发应用实践基础上,依靠专业人才的力量,不断增强政府部门对各自领域大数据的动态采集能力,切实提高政府对各类大数据的开发应用能力,增强对社会发展趋势的预判,进而促进对社会的有效引导和治理。
深入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和大数据开发应用。消除数据壁垒和数据孤岛,促进社会治理大数据开放共享。在保障国家安全、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等前提下,加大数据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力度和进度,发挥数据价值。对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公共安全、社会保障、交通治理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大量数据,采取以政府内部为主或与互联网数据企业、社会组织等进行合作的方式,进行深度分析、开发、利用,促进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和跨界合作,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数据化、智能化治理水平。不断加强互联网和大数据安全监管。
完善大数据管理制度,加强对社会治理重点领域的敏感数据的监管。明确社会治理大数据采集和使用的原则,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和运营使用规范。通过立法立规、核心安全技术升级、政策协同、网络舆情分析等综合手段的应用,确保国家信息以及普通民众电话记录、邮件往来、经济消费、交通出行、医疗档案等个人信息的安全,有效规避社会治理大数据的使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