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3日,《江西日报》理论版刊登我院科技战略研究所冯雪娇博士文章: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 切实增强江西科技创新驱动力。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紧盯技术攻关,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
一是聚焦长江流域污染治理。建议以南昌为核心,联合环鄱阳湖城市群各设区市,整合省内有关生态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和省内外龙头企业,建设江西省鄱阳湖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按照新型实验室机制运行。二是推动跨区域绿色技术联合攻关。建议聚焦有色金属、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中医药、新材料等我省重点产业需求,聚焦生态修复、水安全、清洁能源、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等领域重大关键技术,学习借鉴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项目机制,积极推动与湖北、湖南、安徽等省设立跨区域联合攻关项目,互联互通创新要素、交换共享信息资源,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沿江产业与创新深度融合。
一是推动传统产业“换芯前行”。围绕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农业、建材等我省重点传统产业搭建一体化互联网平台,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集群内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速完成数字化转型。针对铜矿、稀土矿、钨矿等矿山,实施绿色矿山、废弃矿山治理恢复和智慧矿山建设等重大项目,建设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鼓励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利用自身条件先行先试,打造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为大规模推广复制提供样板。支持沿江企业积极抢抓5g、工业互联网等风口机遇,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数字产业链。二是布局新兴产业“换道超车”。近年来,“腾笼换鸟”、破“旧”立“新”已成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发展共识。长江沿线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占全国比重超过50%。建议坚持差异化发展,规划发展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航空产业、中医药、时尚轻纺、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文化旅游、特色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等一批前景广阔、导向性和带动性均较强的新兴产业,并逐步把它们培育发展成长江经济带和我国中部地区的区域性龙头产业。以江西为核心,联合贵州、云南、四川、湖北,打造世界级中医药产业集群。贯彻落实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前瞻布局现代生产制造、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壮大新兴消费,打造经济新场景、新动能。
突破制度障碍,推动长江经济带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一是探索“人才飞地”。面对高端人才引不进、难留住问题,建议在上海、浙江、江苏等长江经济带发达省市建立“人才飞地创新港”,将传统的“本地筑巢”模式转变为“邻凤筑巢”,委托专业第三方进行运营,政府出台政策给予支持,积极吸纳江西企业设立创新中心等平台,入驻企业继续享受江西原属地的政策。二是创新资源互联互通机制。受行政壁垒的限制,长江流域的人才开发、资源共享等方面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要想方设法用好长江经济带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关注各地到江西开设分支机构的人才使用情况,以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的配套政策为他们提供内外一致的待遇,如人才评价认定、项目资助申报、人才公寓、租金补贴、高科技企业认定等。积极推动科技设施“通联”、创新政策“通兑”、成果转化“通用”,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型科研仪器协作共用网”建立,构建一体化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和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形成自由创新、愉快创新的良好氛围。